《郭解愁碑》的重要历史价值

首页 > 山西特色 > 历史|发布日期:1970-01-01|编辑: 山西

913726_600x800.jpg

这些记载当为最真实的记载,该碑刻记载了唐初汾州战争历史,能补充唐书记载的不足,同时也厘清了太原郭氏文化脉络——
    《唐故上大都督上骑都尉郭府君(解愁)之碑碣并序》,碑通高2米宽70厘米,现存汾阳市博物馆,是目前汾阳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初唐墓碑,堪称国宝。该碑刻对太原郭氏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交代,厘清了太原郭氏沿革之谜。《郭解愁碑》撰写的时候,郭子仪还没有出生,所以,这些记载当为最真实的记载。其次,该碑刻记载了唐初汾州战争历史,能补充唐书记载的不足,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据汾阳市博物馆原馆长回忆,郭解愁碑出土于汾阳老城西南3里处的大向善村落东南角,2000年村民挖水管发现石头,露头之后村治安主任报告了博物馆,博物馆组织人手挖出来拉回博物馆。
    根据碑文记载,郭解愁(592年-640年)太原西河人,为初唐下级将领。祖父郭仁,北齐相州别驾(相州今安阳市)。父亲郭达,隋代做过县官。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李世民首拔西河郡城,25岁的郭解愁参加义军,跟随唐军南下征战霍州、绛州,被授予上大都督。上大都督是唐初府兵将领,为从六品官衔。唐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勾结突厥,攻占太原诸州,屡败唐兵,威胁关中,太原盆地仅浩州(汾州)独存。刘武周困浩州(汾州)达两年之久,郭解愁忠心耿耿协助唐军,奋发立功被授予骁骑尉(正六品)。李唐江山稳定之后,郭解愁随军出征边关,升职上骑都尉(正五品)。贞观十四年郭解愁谢世,生前育三子:长子郭德祎,次子阿师,三子小师。
    《郭解愁碑》详细诠释了太原郭氏文化,廓清了太原郭氏分派之阳曲郭氏和西河郭氏的历史。

厘清了太原郭氏的起源


    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世称虢仲、虢叔,太原郭氏即为虢叔后裔。《郭解愁碑》记载:“王季君临,爰生虢叔,褒称郭氏,命翼宗周。”碑文强调“虢叔褒称郭氏”,就是说郭氏起源于虢国虢叔时期,虢国就像城郭一样捍卫着周王都城,所以虢氏美称郭氏。这一说法解决了后人关于郭氏得姓的多种胡猜乱测。
    “褒称郭氏”的说法在别的墓志铭中也有类似说法,唐人颜真卿为郭子仪家庙写道:“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唐人苗晋卿则写为:“昔王季之列乎周,虢叔之胤或谓郭。”东汉《郭林宗碑》更明确记载:“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实有懿德,文王咨焉,建国命氏,或谓之郭,即其后也。”三块汉唐碑同时强调祖先“虢叔”或者可以说为“郭叔”。
    这些记载比《新唐书》“序封阳曲,号曰郭公”的记载早数百年而且更具权威,无论东汉郭林宗碑还是唐郭子仪父亲碑都强调郭叔没有提到郭序,显然《新唐书》的郭氏起源始于郭序的说法与唐碑记载相左。今人猜想的假虞灭虢后改虢为郭的说法,也不吻合碑刻记载。

解决了太原郭氏迁徙问题


    《郭解愁碑》解决了太原郭氏的迁徙问题,廓清了瓜衍、阳曲、西河之间的关系。
    《郭解愁碑》记载郭氏“表望太原,建社阳曲”,明确了先有表望太原,后有阳曲建社,说明《太平寰宇记》记载的假虞灭虢迁入太原瓜衍的说法是正确的,然后才有瓜衍郭氏北迁战国阳曲(今定襄)。所谓社,指里社即定居地的意思,说明唐初汾州西河郭氏承认远祖来自战国阳曲。
    该碑还说明了战国阳曲郭氏的成名是因为郭隗,所谓:“建社阳曲,既而隗为燕相。”说明太原郭氏早期聚居点汉阳曲县(今定襄县)成名于郭隗。过去人们对郭隗研究不够,后人关于郭隗的生平知之甚少。关于郭隗籍贯史书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战国中期燕国人,然而欧阳修说:“郭隗者,客于燕”,燕王以“客”身份待郭隗,说明郭隗不可能是燕国人。另一说郭隗是东周洛阳人,也缺少必要的考证。《郭解愁碑》明确了郭隗乃战国阳曲人,郭隗乃太原郭氏第一位大放异彩的族祖。
    汉初,阳曲郭氏后人郭亭因功迁西河,乃有西河郭氏,西河郭氏成名于郭亭,所谓“(禽)亭作汉侯,封爵西河,乃居汾隰”。《郭解愁碑》记载西河郭氏著望于西汉,郭亭为郭子仪祖先,封地在西河(今汾阳),这纠正了当代学界推断的郭亭封地河北任丘阿陵城遗址的说法。家谱资料显示郭亭子孙形成太原郭氏,为郭子仪先祖,其封爵地不可能封在河北。同时出土的《郭解愁墓志铭》则强调“亭(禽)则位挺西河,隗(儒)乃望标阳曲”。

揭开了西河郭氏之谜


    《郭解愁碑》将郭解愁的籍贯记作“太原西河人”。今汾阳隋代为西河郡隰城县,为西河郡治所。唐初国家体制革新,改郡为州,今汾阳当时称汾州隰城县。郭解愁碑立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根据官方称谓墓志铭应该写汾州隰城人。安史之乱时期隰城县才改为西河县,所以这里的“太原西河”指太原府汾州西河郡。唐代太原设有并州都督府,管辖范围包括忻州、汾州、辽州等多个属州。该碑刻之所以强调太原并州都督府,显示当时大家认可的郭氏地望乃古太原府。汾阳出土的初唐墓志铭中还有“海望太原,高宗汾邑”的说法,“海望”赞美太原府地大物博,“高宗”赞美汾州郭氏享誉乡邦。
    郭解愁碑揭开了西河郭氏之谜。西河郭氏在东汉时期就十分有名,有著名学者郭泰、政治家郭钦,成语中的“郭钦谏言”的郭钦就是晋代西河郭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同志研究山西出土汉画像石汉代《郭季妃门扉石刻》后认为:“陕北、晋西等地所出汉画像石墓中有西河地名的10余件,其中郭姓就有郭季妃、郭仲理、郭稚文、郭氏夫人等,而《汉书·游侠传》中有‘西河郭翁中’、《后汉书》中也有‘黄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之记载,推测郭姓可能为当地望族大姓。”《大唐氏族志》和《元和姓纂》都提到西河郭氏。西河郭氏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然而近代被研究者忽视。《郭解愁碑》记载西河郭氏远祖阳曲郭隗近祖西河郭禽(亭)。
    西河郭氏起源于郭亭。所谓“门崇以隗,望峻由禽”,篆文中“禽”与“亭”形似,所以《郭解愁碑》中的郭禽就是西汉河陵侯郭亭。唐代太原郭氏后人撰写碑文时,总是将郭隗和郭亭并列提及,如《唐郭知运碑》碑文:“燕昭尊隗以筑宫,汉祖封亭以列国”,郭子仪之父《寿州刺史郭公神道碑》:“燕昭筑台尊贤师隗,汉祖分邑行赏封亭”,《郭解愁碑》具体为“门崇以隗,望峻由禽”“隗为燕相,禽(亭)作汉侯”。

有助于汾州城位置研究


    另外,《郭解愁碑》对汾州城位置的研究很有帮助,可以推断汾州城唐初位于汾阳东关。郭解愁葬地位于城西南5里平原,此地在今汾阳老城西南3里平原,说明唐初汾阳城还在东关位置上。根据多种墓志铭推断,汾阳城西迁到现在位置的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那时候国家经济富裕,汾河水大,大概汾阳东关老城地势低易发生水涝现象,导致在西城墙外建新城。天宝六年的《大唐侯府君墓志铭》出土于汾阳省运公司院内,记载“城西三百步”,与今天的位置已经吻合,说明天宝初年汾阳城已经西迁。目前所见武后时期墓志铭已经出现用汾阳代指汾州。
    古代有家传谱牒的传统,《郭解愁碑》关于太原郭氏的演变历史有谱牒为据,显然更值得信任。整理清楚远古太原郭氏的历史,对理解唐代以来的汾阳郭氏与太原郭氏的联系和区别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唐代太原郭氏人才济济,成为李唐王室的坚强依靠,封为王侯者众多,功举县级侯爵者列营,启封郡级王公者有六:郭子仪封汾阳郡王(汾州),郭英乂封定襄郡王(忻州),郭昕封武威郡王(凉州),郭虔瓘封潞国公(潞州),郭元振封代国公(汾州),郭知运封太原郡公(并州)。

 

相关推荐
最新资讯
最新人物
最新视频